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财经》记者 高胜科/文
环保部于2015年启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专项整治在2016年持续进行。2月1日,环保部发现5家不具备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中介公司违法承办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这5家企业分别是:四川福源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林达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新疆旭源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新疆博奇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贵州原平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环保部介绍,上述5家公司共承担了四川某炸药生产项目、哈尔滨某污水处理项目、新疆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新疆某生物复合肥项目、贵州某公司电力设备项目等5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5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冒用了南充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宏博(北京)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北京中安质量环境技术评价中心有限公司、湖南华中矿业有限公司等5家有资质的机构名称。
截至通报时,仅贵州项目尚未正式报送环保部门审查,其余四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均在2014年一年内获得环保部门批准。
据《财经》记者查询,这5家中介公司在环保部数据中心没有任何备案信息,不具备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对此,环保部责成环评审批部门撤销已批准的4个项目文件,将5家使用环评资质的企业纳入企业环境信用平台,提交“信用中国”网站公开披露,并将违法行为向公安机关举报。
这是2016年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专项整治行动的第一份通报,也是近年来官方首次通报无资质中介公司借用资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案件。
“我为环保部的持续打击行动点赞,但指望这种‘小打小闹’能从根本上解决环评乱象,未免太理想化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资源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夏军对《财新》记者表示。
而且被抓获的中介公司只是少数,更多依赖资质而引发的环评乱象,不在环保督察的管辖范围之内。近年来,环保组织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曾多次向环保部举报涉嫌无资质项目。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的名单,全国有近百家无资质开展环评的中介公司。
环保部的报告也被受访者质疑“抓小节”,还有所疏漏。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被举报的四川富源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涉嫌借用北京、河南、西藏、四川、重庆5家环评机构资质,在四川、重庆、西藏等地承接了10余个环评项目,其中部分项目被列入环保部2015年9月发布的专项整治名单。
此次通报中,仅有一例被冒充机构南充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已到期,且此前环保部已公告取消。
除此次被举报的项目外,新疆旭源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还涉嫌借用北京某环评机构资质,承担新疆伊犁、喀什两个环评项目,并被列入环保部专项整治核查目录。本次举报中,被冒用的中国海洋大学环评资质也将于春节假期后的2月16日到期。
此前,《财经》记者独家披露,福建化工专家翁平曾成立福建山沃公司、福建华工公司两家中介公司,在多位地方环保官员寻租势力的庇护下,借用资质承接大量环评业务。此次乱象还掀起了福建省环保系统官场地震。福建省环保厅副厅长王国昌等多名官员涉案并被免职。翁平目前仍在狱中服刑。(详情见《环评利益的灰网》)
“因为环评乱象由来已久,不少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浑水摸鱼。”一位业内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深圳一家从事环评业务的中介公司负责人曾因违规借用资质被抓,但他凭借关系网平息风波,至今仍在做环评业务。
在一位深圳环评工程师看来,环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该严谨、最重要的技术论证,却沦为次要因素。环评市场是权力的游戏。“在潜规则下,如果中间人或中介机构打不赢政府部门关系,基本就活不下去。”
在他看来,环评市场混乱的特征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占据全国要职的环保系统“红顶中介”变成了民间或个体企业,腐败问题并没有随着环评市场的放开而减少。2015年,环保部启动了整顿脱钩“红顶中介”专项行动。按照时间表,2016年底前,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要分三批脱钩。
2月2日,环保部公布了脱钩最新进展:环保部直属8家环评机构2015年底率先脱钩,地方环保系统140家机构提前脱钩,两部全面退出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兑现了分批脱钩整顿“红顶中介”的承诺。其余被脱钩的地方单位纳入环保部动态监管,接受社会监督。
但“这种做法其实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只是改变了环评市场的利益分配格局。‘抓小问题,放大问题’依然是环评专项整治行动的尴尬境地。”上述深圳环评工程师说,在环保系统内部,即便是最高决策层,也会受到有背景的环评公司的掣肘,环评政策的制定也会看他们的脸色,可能被“绑架”。
此前,该人士曾多次与环保部联系,提出各种整顿环评乱象的方案,比如环评项目负责人必须亲自到现场,并在评审报告中附上相关照片、视频资料,对环评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确保文件经得起推敲。但这一建议遭到了北京多家环评单位的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财经》记者了解到,更多业内人士希望通过彻底改革环评制度,扭转环评乱象。目前为止,改革方案仍存在争议,距离最终确定和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
【深度财经报道请添加“财经杂志”i-caijing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