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网络监管涉及多个部门,相关监管部门应主动担当,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网站运营者作为第一道防线,既不能推卸公共使命,更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摒弃一味追求“眼球”经济、忽视社会效益的短视行为,从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技术水平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对各类信息的识别和监控,真正把好净化网络空间的第一关。网络空间是公共空间,是现实空间,绝非可以不负责任的“虚拟空间”。广大网民上网时,应像在现实社会一样,自觉接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承担起共同净化网络空间的责任。对未经核实或难以核实的信息,要保持理性,不过度依赖,不盲目相信,更不能随意传播。 这是切断谣言传播、减少谣言滋生空间的有效途径。人人都是维护网络秩序的参与者,广大网民应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线索,让“网上大谣言”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还网络一片晴空。当前,我国互联网正从“商业互联网”走向“全民互联网”,互联网的虚拟与现实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亿,接近6亿。也就是说,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网民。如果说以前互联网还只是一种工具或技术,那么现在互联网已经与社会完全融合,密不可分。
这体现在网民与普通民众身份标签的区分日趋模糊,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互联网不仅体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也逐渐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治理,可以说,互联网即社会,社会即互联网。随着互联网全面融入现实社会,传统社会的一些痼疾也在互联网上日渐凸显,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信任缺失”。这种“缺失”体现在网民与网站之间交易信任缺失、网站之间商业信任缺失、网民与网民之间沟通信任缺失等。据《2012中国网站可信验证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有%的网民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直接遭遇过钓鱼网站或诈骗网站,30%的受访网站曾遭受过恶意仿冒网站的入侵。 这相当于每三个购物网民中就有一个被骗,每三个知名网站中就有一个被恶意仿冒。此外,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应用的兴起,大大方便了网民分享、发布各类信息,但也增加了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的传播,新型钓鱼手段的出现,导致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不断下降。因此,构建可信网络环境一直是不争的社会共识,从政府部门到行业协会再到互联网从业者,无一不在关注如何构建更加安全可信的互联网环境,众多互联网厂商也在积极推动可信互联网的建设。
随着构建可信网络环境认识的发展,当前的核心问题已经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做”。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推出的“可信网站”验证已逐渐成为我国网络身份认证领域的中坚力量。通过这些成功经验,为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从管理模式上,建议贯彻“政府倡导、协会支持、民间运作”的原则,即发挥市场主体的基础性作用;从可信内容上,应逐步形成“网站身份认证、网站安全扫描、网站信用评估、网站内容鉴别”等网站认证分级体系; 从运行机制上,应打造“验证服务-验证管理-检查平台-举报纠正”的可信生态链,借助可信验证把网民和网站两大群体连接起来,消除网民和网站之间的信任鸿沟,更大程度激发互联网的正能量和商业价值。至于整个网络环境的改善,社会各界如何分工合作,最终还是需要整个互联网生态链联动起来,共同建设可信的网络环境,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世界。 为了增进学习交流,本文整理了《网络危害论文》、《直面网络谣言论文》、《网络危害论文》、《网络危害论文》、《网络危害论文》、《网络危害论文》、《网络危害英语论文》、《网络谣言英语论文》等相关作文,读者可自行在平台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