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11月21日,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七方代表在法国总统府正式签署联合实验协议及相关文件,全面启动这一举世瞩目的人类发展新能源的宏伟计划。
我国国产实验装置调试成功
法国总统希拉克作为实验反应堆所在国总统,当天亲自主持了签字仪式,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也专程出席了签字仪式。希拉克表示,如果不采取措施,人类将在未来200年内耗尽地球过去几亿年积累的化石能源,对气候造成巨大影响。
代表中国政府签署协议的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致辞中说,今天是人类探索开发聚变能的历史性时刻,也是各国通过合作寻求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里程碑。他表示,前不久,中国自行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调试成功并首次放电。由于其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结构相似,它的运行将为国际热核聚变计划的早期研发作出贡献。他特别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中国将与各方一道,为全球早日实现聚变能利用作出贡献。
核聚变能源前景无限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原理与太阳辐射热类似,即在数亿摄氏度的超高温条件下,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发生聚变反应释放核能。核聚变燃料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核聚变反应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或核废料。由于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这一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快速、大规模地利用核聚变能,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因此,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
专家认为,在核聚变反应堆中,氘、氚等氢同位素的原子聚变在一起,变成更重的原子,这与通过分裂释放能量的核裂变完全不同,人们需要进行许多实验才能了解反应的特性。此外,要在地球上使用受控核聚变反应堆,必须将气体加热到1亿摄氏度以上,这对工程和材料来说将极具挑战性。科学家设想建造一个环形磁悬浮实验室,将聚变反应堆置于其中。科学家预测,即使相关设施建成后,核聚变研究也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产生成果。
中国承担10%的项目成本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又称“人造太阳”计划。1985年,在美国、苏联领导人的倡议下,经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批准,成立了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其目标是建造一座能自持燃烧(即“点火”)的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验证聚变反应堆的工程可行性。
ITER项目独立于国际原子能机构,最初由俄罗斯、日本、美国和欧洲共同承担。2003年2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第八次ITER政府间谈判会议”上,中国宣布以完全独立成员身份加入项目谈判。这意味着中国承诺承担ITER项目100亿欧元总造价的10%,并享有全部知识产权。
2006年5月24日,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中国、欧盟、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印度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成立共同实施ITER项目的国际组织的协议》,标志着我国实质性参与了这一项目。
与国际空间站研究、欧洲加速器、人类基因组测序研究一样,国际热核聚变计划也是一项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计划将持续35年,总投资近100亿欧元,也是中国参与的最大规模国际合作项目。
扫描打开手机上的当前页面